
張擇端《金明池爭標圖》

黃慎《端午鐘馗圖》

此畫作中鐘馗正與孩子嬉戲,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葉。掛鐘馗像,是漢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端午節(jié)的習俗。每年端午節(jié),在江淮地區(qū),家家都懸鐘馗像,用以鎮(zhèn)宅驅邪。黃慎,中國清代杰出書畫家。號癭(yǐng)瓢子,別號東海布衣,揚州八怪之一。擅長人物、山水、花鳥,并以人物畫最為突出。
崔護、程宗元《龍舟奪標圖 》

《龍舟競渡圖》描繪端午時節(jié)南方湖區(qū)景象。此圖繼承了唐代“大小李將軍”華美的青綠山水畫風,畫面整體氣韻瑞麗生動,敷彩勾勒工麗細致,具有明代工筆繪畫構圖布局靈動、畫面充滿動感、人物細節(jié)精致、所描繪的風俗情景生動寫實的風格。
吳廷暉《龍舟奪標》

元代大畫家吳廷暉這幅《龍舟奪標》生動地展示了在端午節(jié)這一民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人們賽龍舟的熱鬧氣氛。此圖繼承了唐代“大小李將軍”華美的青綠山水畫風,畫面整體氣韻瑞麗生動,敷彩勾勒工麗細致,具有明代工筆繪畫構圖布局靈動、畫面充滿動感、人物細節(jié)精致、所描繪的風俗情景生動寫實的風格。
王振鵬《龍舟競渡圖》
陸治《端陽即景圖》

此圖所畫即是端午節(jié)時陸治親手所植花木的芳姿。圖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襯托,故僅用淡墨干筆渲染造型,復加以苔點,頗顯意趣;而萱草、蜀葵、石榴等花葉,均以勾花點葉法重點刻畫,勾筆細勁如鐵線,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,但溫潤沉著;野草灌木則直接以沒骨畫法用色彩點染寫出,顯得生趣盎然。
任伯年《端午圖》

任伯年的《端午圖》則素樸清雅,以直立的艾草、菖蒲、蜀葵為主要表現(xiàn)對象,以地面上擺放的枇杷、蒜頭為輔。寥寥幾筆,韻味十足,似乎可見作者飲黃酒小酌的悠閑場景。端午節(jié)吃黃魚是江浙一帶的風俗,任伯年小酌的時候自然忘不了這一點。
羅聘《端午圖》

此畫所繪均為端午節(jié)常見之物,看似漫不經(jīng)心,實則苦心孤詣。著色鮮麗,艷而不俗。
余樨《端陽景圖》

此圖既然以“端陽景圖”為名,畫中的動植物自然與端午風俗有關。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,有香氣。端午節(jié)這天,人們多在門上懸掛菖蒲、艾葉等,并飲菖蒲酒,以驅邪避毒。此圖上方所繪乃兩只豆娘,有人誤認為是蜻蜓。古代端午節(jié)這天,江南一帶的婦女有佩戴豆娘頭飾的風俗。它是用絲絹等材料做成仙、佛、蟲、魚、百獸之形,或八寶群花之類,固定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支架上,插于婦女發(fā)髻上。
郎世寧《午瑞圖》

這是一幅近似于歐洲靜物畫的作品,青瓷瓶內(nèi)插著蒲草葉、石榴花和蜀葵花,托盤里盛有李子和櫻桃,幾個粽子散落一旁。圖中的粽子、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——端午節(jié)而繪制的。宮中檔案說此圖“端陽節(jié)備用”,表明當時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、艾蒿的習俗。
齊白石《五日吉祥》

端午節(jié)時令畫。“五日節(jié)”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瘴。艾葉偏倚右側,左側菖蒲又稱蒲劍,畫中數(shù)筆,以花青寫之,濃墨勾莖,不失“劍氣”。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(xiàn)出棕子的棱角轉折,濃墨乾筆寫出棕繩,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、酒杯。
齊白石《端午》

齊白石《端午美味圖》

此幀端午圖作于1953年,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。雄黃酒、咸鴨蛋、粽子、荔枝、櫻桃,都是端午節(jié)應景之物,白石老人以少勝多,以寥寥幾筆將之描繪得淋漓盡致,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。此等形象,在前人畫作中極其少見,他們代表了與普通人同樂同憂的東西,蘊涵著樸素的思想感情。
齊白石《端午》

一盤紅櫻桃、兩個粽子,巧妙點出作品的主題。凸現(xiàn)出老人節(jié)日的歡愉及生活的熱情,詩一般雋永感人。最精彩處當屬散落盤外的三粒櫻桃及右上角的款識,一下子將畫面平正的布局激活了。
陳半丁《天中五瑞圖》
唐云《端午即景》

“夏月枇杷黃似桔,年年新果第一批。”“楊柳枝枝弱,枇杷對對香。”端午前后,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節(jié),畫家的筆下除了粽子,當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。
程十發(fā)《端午即景》

吳昌碩《端陽佳品》

以上就是廣州一尚畫室小尚老師分享的全部內(nèi)容,希望大家喜歡。